不知道你认真研究过没有,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是复原的,说起此事还有一段故事。1948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来到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西柏坡。在这里,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这里是“两个务必”的诞生地,是“进京赶考”的出发地,在我党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五大革命圣地之一。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是重要的革命遗存,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它走过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变迁之路。
当年的西柏坡,隶属建屏县,后1958年9月建屏、平山合并为平山县,背靠青山,南邻滹沱河,滩涂肥沃,稻麦两熟,是个山青水秀的鱼米之乡,曾被聂荣臻誉为“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当时有中共中央大院、七届二中全会会场等。1950年,为了保护革命遗址和文物,在中央老区访问团的指示下,建屏县委、县政府对革命文物进行了初步征集。1955年1月,河北省博物馆派专人来西柏坡,对遗址和文物进行维护和整理,并联合建屏县政府成立了“西柏坡革命纪念馆筹备处”当时,中共中央旧址尚未对外开放,所有院落门上都没有牌子,更没有解说词。偶尔有人来参观,后来为了方便游人参观,做了木牌子,写着“毛主席办公处”“朱德办公处”“中央政策研究室”等;大牌子长70厘米、宽50厘米,上面除写着名称外,还有简要说明。九月会议会址、七届二中全会会址、防空洞北口槐树上、西柏坡村东公路边等处都挂着大牌子,现在许多老照片上这些牌子仍清晰可辨。这些牌子在当时无讲解员的情况下,起了不小的作用。
西柏坡村前流淌的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过去河水流量很大,到了雨季经常发生水患,素有“十年九灾”之称,中下游广大地区人民深受其害。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水利部门勘察技术人员走进太行山,经过几年的勘探考察,提出了修建水库的《规划要点》。1956年8月,滹沱河发生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根据新的水文资料,有关部门对《规划要点》又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上报国家水电部。1958年4月,北京勘测设计院根据水电部、国家建委审查意见作出了《岗南水库工程补充初步设计》。1958年6月16日水电部批复,基本同意《岗南水库补充初步设计》,并同意岗南水库正式开工。
在西柏坡附近修建一座大型水库,还是毛主席亲自批准的。当时设计者们拿出两套方案:一个是在平山县的西岗南村筑坝建库,这样库容大,蓄水多,但会把西柏坡以及周围50多个山村淹没,中共中央旧址也将沉没水底;另一个是在平山县的南庄村筑坝建库,这样虽然能使西柏坡村不被水淹,中共中央旧址也会被保住,但库容小,蓄水少,达不到根治水患的目的。事关重大,请示中央。1958年5月,当请示呈报给毛主席时,主席深情地说:“人民大众乐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我毛泽东有什么权力不尊重他们的意愿呢?根治水患,造福后代,其乐无穷么!”就这样,采用了第一套方案。岗南水库工程于1958年6月下旬开始动工,来自四面八方的十余万建设大军汇聚于此,工地一夜间沸腾起来。1959年开始拦洪蓄水,到1966年5月建库工程基本完成。
西柏坡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在拆迁中共中央旧址时,就考虑过今后要将旧址复原起来。1959年岗南水库蓄水前,河北省古代建筑修整所对中共中央旧址进行了详细的测绘、制图、拍照,对文物及房屋木料逐一编号登记。西柏坡革命纪念馆筹备处在柏坡岭上临时修建了三栋大库房,将拆除的旧木料及中央领导和各机关工作生活用品严密收藏起来,整齐地码放在仓库里,用苫布盖好,以备日后复原建设时使用。
“文革”期间,红卫兵大串联,有不少年轻人打着红旗沿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长征”,从韶山、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一路走过来,但是到了西柏坡,看到当时的情况都很失望。除了满山的松柏树和用苫布盖着的旧木料外,看不到一点儿当年的痕迹。红卫兵串联到北京后,还向中央反映了此事。这以后,毛主席在西柏坡住过的消息越传越广,来西柏坡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们翻山越岭,乘船渡河,好不容易来到这里,什么也看不到,饭也没处吃,住也没处住。当时,社会各界纷纷找到当地政府,要求复原中共中央旧址。
1970年河北省革委会于7月1日作出决定,成立了“革命圣地西柏坡建设指挥部”,对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进行复原建设。当时,省委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石家庄地委也成立了领导施工的指挥小组。指挥部下设绿化组、复原组、建设组,按照“恢复原样、有选择地复建”原则进行。
1970年12月,由国家投资开始复原建设,在考虑到建筑的整体布局、地形等多方面因素之后,决定在1966年选定的场地基础上,劈山开岭进行复原。平山县革委会抽调精兵强将组织实施,县直有车单位轮流义务劳动,削平了一个山头、填平了两个沟壑,仿照原址地貌开挖出了16440平方米的平地。当时,柏坡公路缑家庄至西柏坡一段道路不通,所有运料的车辆都得通过马蹄山或古月镇绕道而行。两条公路上,每天车水马龙,运料的汽车络绎不绝,建筑材料从柏坡岭一直堆放到了三里外的梁家沟。房屋复原,要按照外部原样进行1:1复建。当时用的建筑材料,一部分是1959年拆迁时整理保留下来的大框架材料,另一部分是后期加工做旧的。比如窗户材料的做旧,为了逼真,工匠们精益求精,先在木料上抹一层臭油,再用火烤,将木料烤成黑黄色。别看这一烤,是需要功夫的,火小了成色不够,火大了不但成色不够,木料还会变形。
到1971年5月,复原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董必武旧居以及七届二中全会、九月会议会址、军委作战室旧址,还有一些辅助设施,如招待所、扬水站、厕所等,并开始接待观众。1972年秋天,著名画家吴冠中来到西柏坡,他画了一幅油画《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基本反映了当时复原的面貌。
1978年,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又陆续复原了军委作战室东西厢房、中央机要室、收发保卫室、防空洞等。房前屋后的一草一木也是复原中共中央旧址的一部分,树木的品种、位置、大小都要按图纸和照片复原。
1980年2月,刘少奇冤案得到平反,他在西柏坡的旧居才得以复原,并于当年7月1日对外开放。1982年3月11日,国务院公布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1日,复原了毛泽东、周恩来接见苏共特使米高扬、北平起义将领傅作义及国民党谈判代表的旧址。目前对外开放的主要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同志旧居,军委作战室旧址,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中共中央接见苏共中央代表和国民党和平谈判代表旧址,防空洞和中央机关小学旧址等12处。
1971年,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复原对外试开放以后,前来接受教育的观众越来越多,西柏坡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了更好地展示当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作生活和发生在西柏坡的重大历史事件,开始了西柏坡陈列展览馆的建设。
1976年10月,西柏坡陈列展览馆破土动工,河北省革委会成立了专门机构。展览分11个展室:一展室“中央工委在西柏坡的主要活动”;二展室“党中央东渡黄河来到西柏坡”;三四五展室“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六展室“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七展室“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八展室“参加七届二中全会部分人员”,以及正厅、序幕厅和尾厅(录像厅)。经过一年零八个月的紧张施工,陈列展览馆建成并完成布展。门额上悬挂着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题写的馆名“西柏坡革命纪念馆”。1984年8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重新题写馆名“西柏坡纪念馆”,并沿用至今。
陈列展览馆全部竣工,迎来了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30周年纪念日。1978年5月26日,河北省委、省革委会在西柏坡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和开馆典礼